收藏本站
我的資料
   
查看手機網站
其他賬號登錄: 注冊 登錄
設為首頁 | 收藏本站
 

小暑,出梅入伏,飲食生活該如何注意防暑?

 二維碼
發表時間:2019-07-08 09:11

小暑,出梅入伏,飲食生活該如何注意防暑?

QQ圖片20190708090914.jpg

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,夏季的第5個節氣,表示季夏時節正式開始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六月節……暑,熱也,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,今則熱氣猶小也。”每年7月6日到9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105°時為夏至。暑,表示炎熱的意思,意指天氣開始炎熱,但還沒到最熱。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,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,民間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說。

小暑前后,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。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,盛夏開始,氣溫升高。小暑的標志:出梅、入伏。

中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:一候溫風至,二候蟋蟀居壁,三候鷹始摯。

是說小暑的風中都帶著熱浪,五天后,蟋蟀生而還在穴中面壁,不能出穴飛,農歷七月后才出穴,活躍草叢間求偶,到八月天涼會聚到院中,令小院鳴聲鼎沸,天越涼離人越近,再過五天,幼鷹由老鷹帶領,從鳥巢中飛出來,開始練習搏擊長空。

QQ圖片20190708090920.png

QQ圖片20190708090924.jpg

一、夏至風物

1/三伏天

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

所謂三伏天指的「三伏」是指初伏、中伏、末伏三個庚日,其具體日期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法來推算的,以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「夏至」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「立秋」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。

2/茉莉

茉莉,性喜烈日,于炎夏盛開。花香濃郁,能祛穢濁之氣。江蘇和上海等地,夏天的賣花人,常把連蒂的茉莉花用細鐵絲扎成花球、花帶等,供女子簪戴。蘇州虎丘的花農,把茉莉放在馬頭籃里,沿街叫賣,稱之為戴花,婦女們一般都會購買、簪戴。《晉書》載“都人簪奈花”,奈花,就是現在的茉莉。盛夏時候,每晚采下茉莉花,取井水半杯,用東西把花架在杯上,使花離水一二分高,用厚紙密封。第二天花可答戴,水用來點茶,清香撲鼻,尤其絕妙。

QQ圖片20190708090929.jpg

3/螢火蟲

小暑期間,螢火蟲的雌蟲就在水草里產卵了,即便是蟲卵也發微光。一直到大暑前后,都是螢火蟲最燦爛的時刻。

4/西瓜

西瓜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祛暑消渴的時令之物。

文天祥《西瓜吟》:“拔出金佩刀,斫破碧玉瓶。千點紅櫻桃,一團黃水晶。下咽頓有煙火氣,入齒便作冰雪聲。長安清富說邵平,爭如漢朝作公卿?”

二、小暑習俗

1/小暑黃鱔賽人參

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,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。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,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,黃鱔性溫味甘,具有補中益氣、補肝脾、除風濕,強筋骨等作用。

QQ圖片20190708090935.jpg

2/六月伏日食湯餅

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。《魏氏春秋》:“伏日食湯餅,取巾拭汗,面色皎然”,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。《荊楚歲時記》中說:“六月伏日食湯餅,名為辟惡。”五月是惡月,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,故也應“辟惡”。伏天還可吃過水面、炒面。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,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,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,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,然后再磨面食之。

3/曬衣曝書

“曝書”習俗,在我國則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了。《穆天子傳》中就有“天子東游,次于雀梁,曝蠹書于羽陵”的記載。到漢唐時,曝書逐漸形成制度。北宋更形成了獨特的館閣翰院文人的曝書集會,文人士大夫相互參觀,品鑒學習。

QQ圖片20190708090939.jpg

民諺有云:“六月六,人曬衣裳龍曬袍”,“六月六,家家曬紅綠”。“紅綠”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。這一天,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,為一年中氣溫最高,日照時間最長,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,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“曬伏”,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,以去潮,去濕,防霉防蛀。

4/嘗新食新

小暑時節,各地時興“嘗新”。早先北方的小麥、南方的稻子,小暑時節都已收割完畢。古人將后稷(黃帝玄孫,帝嚳嫡長子)奉為“谷神”,人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,做成飯祭祀谷神,然后嘗新米、喝新酒,謂之“六六福”。尤其是北方人,還會將最新鮮的面粉蒸成饅頭吃食和獻給祖先,而且還習慣在這天用新米做粥喝。

5/吃暑羊

“吃暑羊”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。入暑之后,正值三夏剛過、秋收未到的夏閑時候,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、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來。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,吃了數月的青草,已是肉質肥嫩、香氣撲鼻。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,在當地民間有“彭城伏羊一碗湯,不用神醫開藥方,之說法。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于當地民謠:“六月六接姑娘,新麥餅羊肉湯。”

QQ圖片20190708090951.jpg

6/小暑舐牛

在山東臨沂地區,每到小暑,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。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,據說牛喝了身子壯,能干活,不淌汗,民謠有;“春牛鞭,舐牛漢(公牛),麥仁湯,舐牛飯,舐牛喝了不淌汗,熬到六月再一遍。”

QQ圖片20190708090947.jpg

7/天貺節

據史書記載,小暑前后正好是六月初六日“天貺節”,“貺”即“賜”,即天賜之節。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“冰麨”和“炒面”之因,故稱天貺節。

三、小暑養生

1/宜防暑

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,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。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,帶好遮陽傘、遮陽帽等工具,多喝水,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。

2/勿貪涼

夏季人體腸胃功能處于一年中最虛弱的時候。大量攝入冷飲、雪糕和冰鎮西瓜等食物容易使腸胃受刺激,會出現胃痛、腹瀉等癥狀。

3/宜靜心

盡量減少運動。小暑前后有一些民間流行的活動,這些活動無一例外都是以“靜”為主的,少運動少出汗,這是應對酷暑最樸素的辦法。比如有些地方在這個季節流行的對弈、釣魚等活動。找個陰涼的地方下棋或者釣魚,既可以減少消耗,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也有靜心的作用。“心靜自然涼”,體現了古人在艱苦環境下的生活智慧。

4/宜飲食清淡

炎炎夏日,一般人都會感覺蔫蔫的,胃口不好。這個時候的飲食要多選清淡的食物,食材要側重健脾、消暑、祛濕等功效。在我國很多地方,有“小暑吃藕”的習俗。據說這個習俗開始自清朝咸豐年間,藕一方面與“偶”諧音,有成雙雙對合合滿滿的寓意,另外在文人墨客筆下,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賦予了高潔的品行。而從食物本身來說,藕也有健脾開胃的作用,適合夏天食用。

5/宜吃消暑食物

“熱在三伏”,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。“伏”即伏藏的意思,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,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。俗話說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”。天氣熱的時候還要多喝粥。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。北方則會在小暑、大暑期間喝羊湯滋補身體。

四、小暑食單

1/炒綠豆芽

材料:綠豆芽、蔥段、姜絲、鹽、醬油

功效:清熱解毒。

2/西瓜西紅柿汁

材料:西瓜、西紅柿

做法:兩種水果去皮、去籽之后混在一起,壓榨成果汁飲用。

功效:消暑補水,生津止渴。

3/蜜汁蓮藕

做法:蓮藕洗凈、去皮、切片、裝盤;將蜂蜜調勻,淋在藕片上;將淋好蜂蜜的藕片放入蒸籠內;蓋好籠蓋蒸15分鐘即可。

功效:補益心脾,開胃舒郁。

不管大暑小暑,我們一直在等你哦!

QQ圖片20190708090956.jpg

34_副本.jpg

胸痛中心.jpg

醫院整體平面圖.jpg

掃碼.jpg

單(1)800.jpg